最美杂志伴我青春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 作者: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时间: 2024-01-12 | 49557 次浏览 | 分享到:

  来一碗牛肉面,拿一本《读者》,看一下黄河,是如今来到兰州旅行的“标配”。作为曾经发行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文化类杂志,《读者》当之无愧是兰州一张响亮的品牌。《读者》在高光时刻,一度是杂志界天花板级别的存在,几代中国人的青春,都和它有着或深或浅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读者》,做回曾经那个读书的少年,找寻匆匆那年中的青春回忆。

  

  

  有人说,兰州有一碗面,就是牛肉面;兰州有一条河,名叫黄河;兰州有一本书,叫《读者》。一本《读者》从兰州这座城市里出版,走向全国,发行到了海外。

  

  

  《读者》“博采中外,荟萃精华”,从文学艺术到自然科学,从随笔闲谈到处世哲学,人生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奋斗励志、青春故事……一本杂志,囊括其中。信息匮乏的年代,是《读者》带我们认识了世界更广阔的模样。

  

  

  改革的岁月,开放的风气。1980年秋,时任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曹克己找到编辑胡亚权,希望他来办本杂志。于是胡亚权找到了与自己经历相近的郑元绪,两个理科出身的人开始在兰州一间六平米的小房间里操持起来。二人定下“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16字办刊方针,开始到处搜罗文章。1981年4月,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读者文摘》创刊号问世,1981年底,《读者文摘》的月发行量就达到了9万份。

  

  

  创刊时提出的“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这16个字的办刊宗旨,一直沿用至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份杂志的品位与格调。四十多年来,《读者》坚持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办刊追求,紧随时代,适时微调,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2006年,《读者》月发行量超1000万册,创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发行量的最高纪录;2019年,《读者》累计发行量超过20亿册,连续多次获得“出版政府奖”,被评为“中国最美期刊”。《读者》杂志创造的高光时刻,正是得益于一代代的编辑们静气匠心,对文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读者》有自己的独门秘籍——用户生成内容,读者构成《读者》。读者为编辑们推荐好文章,编辑负责搭建框架,摘选优质内容,不低估读者,不疏远读者。42年过去了,《读者》一直坚守着文字的底线,始终如一地关注着人、家庭、社会,关注着读者的关注,关注着读者的反馈。

  

  

  摘抄美文、学习写作、爱上阅读,《读者》杂志的影响映在每一位读者身上。《读者》具有很多的“神奇能力”,钟明芳就是通过《读者》,找到了亲子关系相处的另一种方式。

  

  

  “读图赏艺,明智清心”,原创插图成为《读者》温润艺术气质的重要组成。张玉娟从小就有个习惯,就是经常临摹《读者》杂志里的插图,一幅幅精美的插图无疑成为她绘画的启蒙老师,后来她也考入西北师范大学,读的就是美术系。

  

  

  高质量的产品内容,为《读者》赢得了喝彩,但不能左右新媒体环境下的市场波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媒方式发生巨大变革,这个见证中国时代发展脉搏的传奇杂志,不得不蝶变重生。《读者》,如何迎接挑战?

  

  

  摆好手机架,打开补光灯,白天伏案的编辑变为镜头前带货的主播。读者出版集团搭建结算、仓储和物流体系,在多个平台开设了10余家店铺,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主播队伍,将一部分线下销售转入线上,盘活了集团的优质图书资源。

  

  

  转型“智慧读者”“数字读者”是《读者》破局互联网冲击的举措之一。近年来,读者集团以《读者》内容为依托,打造了读者新媒体矩阵,建设《读者》杂志数字化阅读、内容发布、阅读购买分享的闭环粉丝经济运营体系。如今“读者”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达700多万,日均活跃粉丝数超180万;“读者”学习强国号订阅数超4700万,每日一读专栏文章阅读量累计达1.56亿次;“读者”喜马拉雅订阅号粉丝600万,累计播放量达10.8亿次,位居人文历史榜第一名。

  

  

  从甘肃人民出版社几间平房起步,发展到兰州黄河风情线上亮丽的文化地标;从一本杂志,发展到价值370多亿元的文化品牌;从一家老牌出版企业,到入选第十三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如今,走过42年的《读者》,继续迎接着新挑战,带着其独有的气质走上新赛道。

  

  来源 | 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