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鸿博
2023年12月31日晚上11点,我一个人待在积石山宾馆的房间里,家人和朋友都远在千里之外。
这次不似往常,没有一丝孤独寂寞,相反,还有些许的满足。究其原因,皆缘于抗震救灾中的点点滴滴。
第1天:篝火
13天前的此时,习惯晚睡的我依然在床上翻来覆去地闲翻手机,突然,一阵剧烈的晃动,我意识到地震了,而且震级不小。
仅仅两三分钟,手机上的信息就显示积石山发生6.5级地震(当时不是正式数据,后来正式测定6.2级)。作为一名临夏干部,我本能的反应是要赶紧到震中去。
匆匆给司机打了电话,意识到冷,又加了条羊毛裤(后来证明这是个明智的选择)。随后一路疾驰赶往震中,路上陆陆续续看到熟悉的公车,知道大家都在往震中赶。在车上了解到震中在柳沟乡,就直接去了柳沟乡政府。
在门口碰到一个小伙子正在焦急地等待,一问才知道是张郭家村的支书,说村上的小学因为地震引发了火灾,他着急下去却没有车。我赶紧叫他上车,让他带路赶往张郭家小学。
沿途都有大大小小的塌方,凡有村庄的地方,都是一堆堆的篝火。一路询问群众,都说人没事,但房子裂了,墙倒了。令人诧异的是,没有人哭泣,大家都平静有序地围着一堆堆篝火取暖。
走访了几家房屋倒塌严重的农户,都没有人受伤。一户人家的上房塌了,几个人在门口的麦草垛旁架了一堆火,草垛旁压着几床棉被,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蜷缩在里面,问了情况,回答说:“老人快不行了。”
子女们这几天都守在她身边,没想到地震了,看着老人虚弱的样子,我几次提议用车把老人送到医院或者安全的房子里,他们都婉言谢绝。后来我理解了,他们不愿意老人在外面故去。后面的几天,每当想起他们,我都心存遗憾,不知道可怜的老人是否挨过了这零下15摄氏度的夜晚。
在从马家村前往张郭家村的路上,遇到一处大的塌方,道路阻断了大约50米(后来知道这是地震最大的3处塌方之一),靠着手机灯光爬过塌方体,又坐上村委会副主任的车来到了正熊熊燃烧的张郭家小学。
小学有4栋房子,着火的是教师宿舍,7间房已经烧到了最后2间,大概是因为地震掀翻了火炉,引燃了家具。组织大家救火,找到水管,结果水进了管子还没等出来就冻住了。没办法,只能找来梯子剪断连接的电线。好在每栋房子相隔都在5米以上,指定了教师现场看守,只能眼睁睁看着全部烧完。
接着又去了上坪村,找到村支书问了情况,确认没人死亡,马家、张郭家、上坪3个村只有3个人受伤,都是轻伤。
再返回张郭家村,教师宿舍的火已经快熄灭了,在小学隔壁的碾场上,围的人越来越多了,足足有五六十人,妇女抱着孩子,老人裹着被子,脸上没有惊慌。再次问大家有没有人员伤亡,大家说村干部挨家挨户问过了,都好着呢。不时有人插话感谢政府的关心,感谢大家第一时间赶过来。
那一刻我很感动,感动于在灾难面前大家抱团取暖,那堆火就是温暖,就是希望;感动于大家的井然有序,泰然处之不抱怨,不向政府提要求;感动于干部的尽忠职守,那一夜我知道州、县、乡、村的干部都在救灾,而他们中有很多人自己家里的房子也塌了。
第3天:牛肉面
到第3天的时候,抗震救灾已经完成了第2阶段任务。
第1阶段抢险救人只用了不到12个小时,在第一时间,解放军、武警、消防和干部群众一起刨出了所有的被掩埋人员,伤者都及时送医。
震后12小时开始搭帐篷,不到48小时,搭起了18000顶帐篷,配发了火炉、煤炭,受灾群众不用挨冻了,完成了第2阶段任务一一临时性过渡安置。
每一个安置点都熙熙攘攘,不停到来的物资转用车,帮忙转用物资的解放军战士、忙着接电的电力工人,地震后做心理辅导的志愿者,维持秩序的公安干警,发放药品的医护人员,排队领物资的受灾群众,东奔西跑的小朋友们,但最显眼的,是一口口热气腾腾的大锅,一个个动作娴熟的拉面小哥。
牛肉面是兰州人生活的一部分,但人们不知道兰州的牛肉面馆至少有一半,不是临夏人开的,就是祖籍是临夏的兰州人开的。在大灾大难来临时,他们都来了,几乎每一个安置点都有从临夏各个地方来的,免费供餐的拉面摊,当然还有煮饺子的、炒面的、烩菜的,总之只要你在安置点,你就不愁没吃的。
每到饭点,每个摊位前都排起长长的队伍,做饭的抱定是来奉献的,吃饭的心存感恩,这样的场景不断出现。震后大河家镇只有一个饭馆开门营业——阿木尔老炒。我以为是收钱的,结果一进门就被告知“不要钱,赶快找地方坐”。我一看屋子里坐满了战士、群众、干部,面端上来品质一点不打折,上面厚厚一层肉末。
为了方便,我们调用安置专班十几个人在中铁二十一局项目部一个上下两层的房子里办公。起初我以为是中铁二十一局的办公室,后来才知道是房东的老父亲住在这里,我们办公的地方是人家的餐厅和客厅。老人住在楼上,我们没打招呼稀里糊涂就扎下营帐,一天吵吵闹闹还通宵加班,老人知道我们是来救灾的,没有怪罪我们一句,还请我们喝茶。
想起这热腾腾的牛肉面,想起这位可敬的老人,我就想中国为什么强大?因为中国人有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在灾难面前,中国人不计个人利益。地震面前灾民不会缺一碗牛肉面,战争面前,中国就不会缺飞机和导弹。
第5天:长龙
从第3天开始,我们进入了固定性过渡安置,也就是搭建活动板房。
到了第5天,进入了高潮,1000多辆25米长的平板货车从全国、全省各地涌向积石山,最多的一天,送来了超过4000间活动板房。我换算了一下,车队排起来足有40公里长。
我们调运安置组压力极大,高速公路上排成长龙,大河家镇滨河路上排成长龙。大家震后48小时内没有睡觉,120小时内睡眠时间不超过15小时,都已经到了极限。
要把1000多台车,而且大部分是凌晨到达的,及时调度到200多个安置点位上,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大家分工明确,对接顺畅。每一个清晨都能保证没有积压的卡车。
第5天,捐赠物资也进入了高潮。在积石山的路上,重卡、轻卡、皮卡、三轮车……各种各样的车,陕B、甘M、川C、鲁A……各种牌照的车,“抗震救灾,你我同行”“抗震救灾,某某某在行动”“地震无情人有情”“积石为山,重建家园”……挂着各种横幅标语的车;拉着苹果、橘子、床铺、火炉、棉被、煤炭各种物资的车;韩红的车、陈光标的车、某某某的车……连绵不绝排成长龙,很快,仓库都已经堆积如山了。
看到拉活动板房的车排成长龙,看到运送救灾物资的车排成长龙,我感慨万千,正是因为全国人民支援灾区,受灾群众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有热饭吃、有棉衣穿、有板房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再大的灾难,有14亿中国人在,都能挺过去。
第13天:灯笼
地震发生在2023年,2023年已经过去了。
2023年的最后一天,我忙碌了一天,初步踏勘了14个灾后重建安置点,很快就要开始灾后重建工作了。在回宾馆的路上,看到朋友圈里有消防救援人员在安置点挂灯笼的照片,突然很想去安置点看看,特别想去看看大家全部住进活动板房后,新年前夜会做什么饭,孩子们在干什么。
我来到受灾最重的陈家村,看到安置点的小广场上挂着几串红灯笼,消防战士安了电视机,一群孩子围拢在电视机前,马丁拉面依然热气腾腾,每个板房门口都挂着灯笼。
随意看了两家,一家在煮鸡肉,一家在包饺子。我取下车上老家朋友刚寄来的几箱苹果发给一群小朋友,迎来一阵短暂的喧闹。
这一刻,心情豁然开朗,灾难已经过去,新生活正在开始。大家虽然辛苦,但这辛苦值得。
让所有的困难与阴霾都随着2023年的结束而远离。期待积石山人民2024年早日搬入新居,祝福所有人2024年的工作、生活就像这一夜陈家村安置区的灯笼一样圆满、红火!
作者 | 毛鸿博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