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如何跟上创新步伐,秘诀都在这儿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作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发布时间: 2023-10-28 | 62138 次浏览 | 分享到:

10月27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并主办,中国期刊协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大学承办的“引领创新  追求卓越  奋进新征程的中国期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论坛采取“1+6”活动模式,即1个主论坛和6个分论坛,全行业、多门类、多学科的期刊代表紧密围绕中国期刊发展的时代课题,深入研讨期刊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共享有益经验。


当日上午,主论坛顺利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出席并发表主旨讲话。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冯士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赵川东,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副部长刘兴平,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宋凌云,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郭建宏,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韵斐,湖南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黄海,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中国期刊协会常务副会长余昌祥、副会长李军等出席。




赵嘉鸣在致辞中表示,在全国上下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的热潮之际,国家新闻出版署在上海举办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全国新闻出版界的大事,更是对上海新闻出版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吴尚之致辞道,期刊出版工作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肩负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刘兴平通过比较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模式,剖析我国期刊目前发展的总体情况。他分析道,从效果导向上看,我国期刊发展成效显著,高水平期刊数量持续增多,学术水平与发文规模同步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磅成果汇聚能力不断提升,学科布局不断优化完善,集群化办刊改革取得实效。从问题导向上看,我国期刊与国际期刊相比,还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头部期刊影响力存在差距,集群办刊改革仍需深化,数字出版链条尚待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学术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从目标导向看,与建设世界科技期刊强国相比,我们正处于一种不进则退、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可以用久久为功来形容。”刘兴平立足我国期刊的总体发展路径如是判断。


完善相关政策,把握好扶持角度与力度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汇聚创新成果、策源创新思想的重要阵地。自然,也成为国家高度关注与支持的领域。据了解,2019年,中国科协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并推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在该计划的支持下,我国部分优秀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头部期刊效应初步显现,期刊集群化、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高起点新刊项目”资助名额从30种增加到50种,在当前刊号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这个支持可谓雪中送炭。刘兴平透露,目前中国科协会同中宣部相关部分正在调研,抓紧制定第二期“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相关意见。


 一个学术期刊要办得好,除了国家重大项目引领之外,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也非常重要。现阶段,各地延续了国家对科技期刊的支持,用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政策举措最大限度地推动期刊创新发展。


赵嘉鸣表示,上海目前共有期刊636种,期刊的品种、数量和行业规模均在全国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接下来将着力建设期刊内容创新高地,加大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等优势和重点领域的期刊布局和课题攻关,着力打造学术研究和发展实践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内容创新体系。还将着力建设期刊人才的集聚高地,充分发挥上海人才政策开放度高、海内外人才交流频繁的优势,主动融入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国家战略,全方位完善期刊人才的培育、引进、使用和服务工作体系。同时,将着力建设期刊品牌培育高地,充分借鉴国际期刊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着力打造差异定位、协同合作、梯度发展的品牌发展方阵,推动形成一流品牌的集团军。


黄海立足湖南省期刊出版管理部门推动期刊“湘军”发展的探索实践进行分享。他表示,在资金保障方面,湖南省形成了科技专项资金、社科基金、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省重点出版物专项基金四位一体的资金支持渠道,入选项目按照1:1的比例配套扶持, 3年来,整合包含期刊主管主办单位、配套资金在内的期刊资助资金达到6000多万。


那么,主管部门如何进一步有效提升支持效能?黄海建议,要握指成拳,充分释放政策效能,坚持精准实施,杜绝“大水漫灌”和“撒胡椒面”,明确扶优、扶强、扶特、扶高成长性的工作理念,集中优势资源和专业力量,遴选打造优势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的期刊,以政策推动期刊的品牌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明确发展路径,孵育期刊品牌集群效能


期刊集群化运作、专业化分工可有效提升办刊质量和工作效率。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魏均民介绍道,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期刊出版平台集群化规模逐步扩大,由5年前的181种扩大到现在的205种。在不断提升集群化服务能力的同时,也为行业内的医学期刊提供平台加盟服务,目前该社已经有9本“非中华系列”期刊加入平台进行出版和传播。同时,杂志社持续创建新的科室和部门,引进各类人才,5年时间新增了13个部门,引进60余位专业的期刊出版人才,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编辑出版人才。随着AI技术发展,该社将在智能商务大模型、医学知识库、医学专家库和智能问答方面继续开展研究和探索。


魏均民针对期刊集约化发展提出,希望管理部门对期刊集约化试点单位在政策上能给予一定的倾斜。他建议,应适当加强集约化试点单位资源的配置,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方面给予更多人力、智力、财力支持;适度放宽对品牌出版单位和刊名的限制,加强品牌的延续和保护。



《分子植物》于2008年创刊,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领军期刊,15年来该期刊的SCI影响因子不断增长,最新SCI影响因子为27.5,在238本植物科学领域SCI期刊中排名全球第一。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崔晓峰表示,该期刊密切关注学科前沿热点,打造内容为主的一流期刊——《分子植物》,在许多学科热点和前沿领域,从跟跑、并跑逐渐变成领跑的期刊。同时,围绕学科热门领域组织了一系列专题专刊,重视农业、植物研究等中国本土重大研究成果。该中心还创办了姊妹刊《植物通讯》,与《分子植物》形成梯队,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科学家服务。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表示,上海大学一直以来根系红色传统,高度重视期刊的建设和发展,于2003年率先成立了期刊社,推进期刊集群化建设。20年来,上海大学期刊社创新管理模式,推动“五化”发展路线图,走出一条高校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集群化建设新路径。该校着力推动期刊国际化战略,加强与国际知名出版社合作,重点期刊国际编委占比达60%以上,还培育了一支青年编辑志愿者队伍,在国内设立了25个期刊服务点,并在海外设立“期刊角”,持续提升大期刊的国际传播力。




增强服务效能,拓展期刊转型发展新空间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承载着厚植学术积累、涵养理性智慧、推进学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历史类学术期刊在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工作者、提高研究水平、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责无旁贷。创刊于1954年的《历史研究》杂志始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领当代史学发展方向。中国历史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历史研究》常务副主编路育松介绍,为追求卓越、引领创新,2019年成建制划归中国历史研究院后,《历史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精神为指引,主要围绕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关注国之大者,刊发精品,为时代提供历史智慧。二是与时俱进,打造期刊方阵,扩大刊物影响。三是坚持开门办刊,引领学术发展,推动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



《读者》杂志的发行量长期位居国内期刊前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看望《读者》编辑部工作人员,指出“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为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读者》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出新出彩。


读者杂志社社长宁恢表示,为保证《读者》杂志的内容足够出色,杂志社不断改进调整编辑机制,在每一个环节下功夫,争取每一期《读者》杂志都是精品。宁恢强调,狠抓内容质量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稿源。《读者》每期备选稿件有3万余份,主要来源于世界各地的华文报刊、全国出版社的新书、2000余位《读者》的签约作家、读者投稿以及400多家互联网平台作品授权转载,多管齐下。此外,稿件还要经历层层把关,广泛听取意见,确保杂志舆论导向正确,且内容质量优中选优,最终刊登上杂志只有四五十份。



近年来,党刊在新时代守正创新,在新征程奋楫扬帆。今年恰逢《南方》杂志创刊20周年,20年来,《南方》杂志着力建设有思想、有温度、有功用、有综合传播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四有智慧型党刊社,聚焦思想高度、报道深度、民生温度、服务力度、传播效度,做好主题报道,加快探索融合转型的新路径,从架梁立柱迈向了深度融合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南方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陈广腾表示,随着媒体融合转型的深入推进,如何把传播力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力,是各级媒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南方》杂志社通过创新智慧党建服务方式等,由传统党刊社发展成以党建传播、党建研究、党建服务为主要载体的立体传播平台和智慧服务平台。“在推进融合转型做好主题宣传的探索中,我们的体会是必须坚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内容与传播、技术与产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一专多能五方面的关系,努力将产品积累的品牌优势、内容优势和体制优势转化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影响力和综合传播力。”



创办一本新期刊需要大量的努力和勇气,出版物创办能否成功,在于其能否满足读者市场的独特需求。2022年,一本名为《问天少年》的杂志创刊,时间虽短,但收获的好评很多。航空知识杂志社社长、《问天少年》杂志主编俞敏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科普杂志读者群体发生了变化,从青少年科普转向了大众和专业的科普,难度和深度均有增加,这样一来,内容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下降。与此同时,版权引进的图书和杂志占据了中国青少年科普阅读市场巨大的份额。《问天少年》作为一本全球视野中国原创的图解科学杂志,宗旨是树立青少年中国科技自信,启迪工程思维,提升科学素养,目标是做成国际顶级科普期刊,与引进的书刊争夺青少年科普阅读的市场。朝着目标,该杂志在内容权威性、可读性、全面性、美观性、趣味性等角度下足功夫,创刊当年,发行收入就超过1000万元。这一成绩极大增强了国内青少年科普出版的市场信心,也为行业机构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参考。



来源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