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策展人/邓康延
序
先生 有约在先
绕过山重水复和年代的山重水复,先生回来,回到深圳图书馆。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后延伸为一场巡回中国十多座城市的多媒体致敬展《先生回来》。铺展开二十位先生的生平,像是民国年间寄来的一叠信笺,云中字,故人心。他们用皮肤上的冷暖、骨子里的矍铄、人性中的从容,站在国家讲坛上,至今。
先生之风,贯通古今,融汇东西。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
深圳图书馆是深圳的巨著;深圳是中国和世界的巨著。而今深圳图书馆加进了先生章节,再生生动。
《先生回来》致敬展,包含了民国先生、老杂志、老课本三个展区;呈现了实物、影像、讲座、网络多媒体;聚汇了文图书法、著作书刊、纪录片动画片,各呈一脉,又相汇成河。先生守着教育和文化,守着百年颠沛中的儒雅和沉静,始有书刊的包容,学子的淡定,年代的日积月累,城乡的腹有诗书。
他们的背影,民族的正面。
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
美
先生之美 风标高峻
先生之美二十典,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媒
杂志,杂花生树
民国初年,起于本土青萍之末的风、跨过洋面的风、人们心头的风,搅和在一起,有事无事都会乱翻书。草莽生长的书报刊,满街缤纷。
于是,将那五月故事、十八青春、千里见地、一腔呐喊,各自化成文字,以志趣装订,按时月发表,就成了杂志。杂志是芜杂的志向,也是杂花生树,君子和而不同。杂志多的时代,人的郁闷就少;不同的杂志多的时代,顶而尖的故事、青春、见地和呐喊就能脱颖而出。载当下,传后世,好杂志志在公序与良俗,进化与大同。
一个时代的文本花样,逾越高山大河、狂风骤雨,依然花样动人。
你看不看,她就在这里;她在这里,也看着我们。
课
老课本,一边先生一边学生
先生客厅,春秋彬彬有礼;学童课堂,山河娓娓道来。
民国小学课本,是推翻数千年帝制后生长的文字童年,摈弃了乡试八股,拂来些海上洋风,掺和着本土新风,童心洋溢,清气升腾。蔡元培、胡适、王云五、晏阳初、林语堂、陶行知、丰子恺等一大批先生国士,都曾编写过小学课本,一时书馆林立,多元竞争,南人北人,东方西方。最紧要的是他们能够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情节和写人状物之中。课本的演进也从古代人物、农业社会的范文,潜移默化融入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公民意识。有了这些老课本垫底,先生们有了足够的弟子,弟子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先生。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这些被上世纪前叶的学童们摸过的泛黄纸页,体温不散,因为一个个汉字凝聚的魂魄。
于是,这些课本成我们逆江回溯的标记,致敬母语的信物。
课
美是江山和一纸江山
把高山流水、青草太阳变成诗画乐歌,是艺术;把艺术放回孩子手上,再对照山河细节,是美育。
美无处不在,育只是提醒。蔡元培先生想用美育替代宗教,丰子恺先生想要艺术建国,这种气概之大之美,可谓山河。山河有幸,每一辈都能留下些美和美的意念。观美如“管中窥豹”,侧耳细听,每一斑纹都带着山野的呼啸。
东方的文化美感,先刻在石头上、甲骨上、竹简上,再在蔡伦的一张纸上跳跃,再后来在我们伤感的心上碾压过、又抚平过。千百年过去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看得见的是江山和一纸江山。
跋
他们的背影,民族的背面
先生相逢此间,既有聚合的偶然,也有气场的必然。深圳图书馆是深圳人每日读书最多的公域,也是城运国运深藏深沉关切之所,相逢无言却藏万语千言。书架上和展柜里,先生们各自扛着文化的使命、教育的抱负,连同百年期刊和百年课本,归于字节与气节。
《先生回来》致敬展,时代的高帆远影,虽是渐行渐远,成一小点,但留江天寥阔,心地澄明。
策展人 邓康延 鞠躬
策展人:邓康延 张 岩
展览设计:王 呈
主办 :深圳图书馆
深圳市国民纪录影视有限公司
协办:读者(深圳)传媒有限公司